[閱讀思考] 孩子需要的家庭教育
环境确实很重要,但在一定年龄之后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。心理学家哈里斯写过一本书《养成假说》。她指出,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,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得多。
節錄自《先放一把火》何帆
前幾天讀到一篇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,關於父母的愛在教育上的體現(写给无比焦虑的父母们)。我們對孩子嚴厲,替孩子擔心,用盡身邊的資源,找好老師、上補習班、學才藝,無一不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點上。這是我們父母表現對孩子的關愛和照顧,很有「虎媽媽」的形象吧,只是大家嚴厲的程度不同。仔細想想,這樣長大的故事真的聽得很多。
另一個狀況,是單親家庭或是外籍新娘的家庭,因為經濟狀況或文化背景不同,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在這些家庭裡,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也很大。相對於虎媽媽,爺爺奶奶的要求較沒這麼嚴苛,大多希望孩子不要落後其他人太多,都夠乖乖地平安長大。一來是他們在孩子的課業上幫不上太多忙,二來是孩子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,比較容易從學校課業上分心或落後。
這兩種類型揭露了孩子的教育受到很多人影響,身邊的人(爸媽爺奶老師)、學習的環境(學校和補習班)、學習的科目(國英數和各式各樣才藝)、家庭的環境(經濟狀況、氣氛),要「掌控」所有因素變成一個複雜的不可能任務,也讓很多父母苦惱和焦慮。想一想不論是上面提到虎媽媽模式或爺爺奶奶的期待,好像都感受不到這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,孩子可能受到太大的壓力,而過得不開心,又或者家庭的狀況和其他同學有差距,造成心理上的偏差。
好像少了什麼,我們熟習的教育和我們希望孩子得到的教育。
閱讀更多 »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