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usera修課體驗─ 當教育資源來到線上
上星期收到Coursera的第一份修課成績證明─ 新創公司的創新想法,真的非常開心,也是首次完成線上課程(MOOC)的經驗。Cousera是2012年成立的線上教育公司,免費提供各國知名大學的線上課程(主要還是美國大學佔多數),目的是為了讓教育資源更容易取得,更多人可以接觸到高等教育的一環。雖然這個目標很有意義,實際嘗試到真正完成一門課程也花了我不少時間。
兩年前剛成立不久的Cousera一時竄紅,我也跟風修了第一堂線上課程─Model thinking。認真上了前兩周,第三周就忘記它的存在。之後收到Cousera寄來的廣告信,每每看上面的推薦課程都滿新奇有趣,雖然每門課總週數長短不一,但一定每周都有作業,這樣的負荷量常讓自己打退堂鼓,或是三分鐘熱度,屢試不爽。當然,畢竟所有課程都是免費的,修了課不寫作業或是沒看完講課影片,也不會怎麼樣,但龜毛的我就會覺得何必浪費時間,一開始不要點就好,也因此最後Cousera的廣告信總是抱持著看看就好的心態。
前一陣子開始看和理財相關的書,這麼剛好Cousera在同一時期推薦一門和財政相關的課(Introduction to finance),因為對主題有興趣,加上教授非常討喜,毫不猶豫決定修課。就像踏上一條不歸路一樣,接著Cousera又推出結合數門課的主題系列(Specialization),剛好也有我想學的創業學(Entrepreneurship),於是就一門一門接著修下去。
What is it like?
就像在大學修課一樣,老師授課方法和課程作業內容的規劃,每堂課都不太一樣。有些老師會在影片裡講解投影片、有些會實際演算例題、有些甚至錄下實際上課情形,把學生回答問題和討論的過程也加入影片裡。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可以重複撥放,想抄筆記先按暫停,抄好再繼續聽講課,累了就關掉,學習的步調完全自己控制。上課內容的品質因此大幅提升,特別對於講解式的上課,不太習慣回答提問的台灣學生們,可以名正言順地在電腦前看影片裡的學生回答問題,影片也會有字幕提醒你先暫停想一想老師的提問。
感覺得出來,很多教授都對這個線上授課的形式,重新設計課程進度、教課方法還有作業的內容。譬如我修的財政課,把原本十周的課延長到十五周,作業負荷量因此減輕許多,由於作業幾乎都是計算題,對於初學者來說,這樣設計幫助我持續完成這堂課。
大部分的課程還是以英文授課為主,很熱門的課會提供中文字幕,但基本上這個系統還是比較偏向英語使用者。很多教授會建議學生用1.5倍到2倍的速度播放影片,也就是說英文能力夠的話,你只需要花一半的時間就可以看完講課了。但也不要因為英文就拒之於門外,其實這是練習英文的好機會,除了英聽,有些作業需要寫幾個段落,雖然都是電腦閱卷,用英文文章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不錯的練習。
Coursera還是有它不足的地方,學生與老師間以及學生彼此的互動,幾乎沒有。雖然每門課都有線上討論區,可以討論作業、PO文自介、開讀書會等等,可惜效果不是很大。另外,課程種類近來雖有持續增加,但還是有很多沒有涵蓋到,這大概是大規模線上教育的限制吧,還是沒辦法取代實體的教學,但教育資源的分享已經有很大的突破。不斷高漲的學費所堆起的高牆上,打了幾個小洞,讓大家一窺究竟。在這個自學盛行的時代,提供了不少機會。
最大的收穫是
整個過程最大的體認都源自於教育資源的開放,擺脫所有學分制度,完全自由下的學習,效果讓人意想不到。再也不是必修學分了,也沒有規定你要哪一類門,每一堂課的背後都是自己的求知慾望在支持。資源開放,幾乎沒有取得成本,知識唾手可得,就看你想不想要而已。於是主動第一次選擇自己想學的,才發現持續學習沒有想像中的難;學習動機的改變,讓知識內容的記憶和運用,更自然地融入在自己的生活,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,全在這裡一一體現。這剛好補足現有教育制度缺少的一角,關於知識上的自我探索和實踐,畢業出社會後,還有這個資源可以享用,幫助很多。至於修課成績證明的實質幫助,是不是像創辦人說的一樣這麼有用,就要再看未來的發展了,哈。 It's a great experience! Go and give it a try.
補充: Coursera創辦人Daphne Koller - 我們從線上教育學到了什麼?
Notes of Lives 相關文章:
財政課實習─台灣高鐵財改案在講什麼?
回顧的力量
標籤: 生活反思


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