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還有機會,為現況做出改變
那是一個喧囂的夜晚,反抗的情緒使我聯想到,小說《1984》老大哥控制所有資訊的情景(註1)。
同樣是清大的學生,臉書上不停有關於清大生道歉、備詢的文章出現,儘管論點不盡相同,有人反對、有人贊成、有人沉默、有人諷刺,可以強烈感受到清大人情緒的高漲和憤怒。我也不時的刷新頁面,急著想要知道最新的動態,拼湊出自己心中的真相。
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真相和論點,當大家的出發點和思考角度不同,這個真相就會以不一樣的面貌呈現。在發現別人持有不同觀點的當下,難免覺得有點生氣和焦急,於是開始蒐集其他文章和論點來支持自己。不同的聲音此起彼落,我也在其中盼一個圓滿的結論和結局。撫平激動的情緒,確認自己的對錯,還原完整的真相。
但我不確定,自己有沒有得到一個答案,在那之前,我感到疲憊,經過一整天反覆的訊息轟炸,甚至有點失望,希望一覺醒來,就能得到扼要滿意的結果,讓生活和臉書恢復以往的安寧。僅僅一天的時間,在憤慨的氛圍之下,如此積極地追尋事件緣由,同時心裡有點擔心:
會不會憤怒消失了,問題卻沒有解決
* * * * *
氣憤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,它可以引起很多人的關注,讓更多人來討論甚至一起參與。氣憤卻始終是一種情緒,一個很消耗能量的狀態,所以它沒辦法維持很長的時間。生氣當下會很著急,在說話音量加大、速度變快的情況之下,對方也會一起感到壓迫,當雙方都有緊張情緒時,溝通就變得更困難了。我覺得:氣憤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才必需實行的最後一個方法。由於問題的急迫和重要,不得不重新吶喊,於是遊行、靜坐、抗議,我們反抗,希望得到更多的重視。
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,這麼多人花了許久的時間和精力,說出了共同被忽略的聲音。我心裡想著:這樣一個像是「提案」的動作為什麼這麼困難,又為什麼有時是在問題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才被提出?
我真的有能力解決什麼問題嗎?我懷疑自己。
我想起去年清交兩校的梅竹賽,同樣氣憤的我們,類似的論戰交集畫面(註2)。梅竹賽是清交兩校共同參與的傳統。兩校選手互相較勁,我們有各自的明星球員,一起轉播、一起到場加油,共同享受輸贏的過程和熱情。這樣以兩校為範圍的事件,我們仍沒辦法在運動員的身分和規則上達到共識。即便我們氣憤、我們抗議、我們真心渴望解決問題。
一個社會問題它所影響的範圍更加的廣大和複雜,牽涉到更多的人,每個人又擁有不同的身分,不同的身分就有不同的考量,再加上政治、經濟的因素,又或者還有許多沒想過的原因,所有千千萬萬種聲音,彼此碰撞、對立,我想我不能再期待,有任何簡單、迅速有效的答案了。
想像你是一個公司的老闆,公司和其它好幾個工廠合作,其中一個工廠因為良率很差,公司必須考慮停止合作關係,尋找新夥伴。但工廠的廠長是你多年共患難的好友,所以你猶豫了,但股東開始指責你,為什麼公司開始虧錢。為了維持合作關係又要不虧損,員工可能工作量就增加或是福利變少,員工可能會開始反抗。於是你打算下定決心終止合作關係,但你發現公司的訂單一直都是朋友工廠的重要營收,除了犧牲了長久的友誼,可能還是不免造成某些人失去工作。然後才發現,你只能做一個決定,而且不可能迎合所有期望。這個決定可能取決於你認為誰重要,朋友還是股東,情感還是利益,又甚至是應該要犧牲什麼呢?
我總是認為:這個社會的問題是有錢人和有權力的人才能改變的。當腦袋跑過剛剛提到的「老闆的決定」這個假設問題時(註3),我突然發現,也許只有靠他們也沒辦法。當一個人處在高層的領導位置,他的影響力就會很大,同時他要維護的層面、考慮的包袱就會更多,這會造成幾個後果。第一個狀況是他很專注在自己堅信的答案,不太聽取其他聲音,這樣的決定可能會大好或大壞;如果他決定滿足很多不同的期望,那他需要時間,蒐集、傾聽意見,擬定、組織計畫,但不論如何,最後的決定還是不能滿足所有人。
就因為如此困難,那些領導者才這麼重要。
如何成全大局,同時有折衷的方案彌補少數。
也因此,我們所面對的決定相對容易
在包袱比較單純的情況下,我們更有機會做得更好
* * * * *
我不自量力,狂妄地接著想,我們如何為台灣的社會作一些改變? 我覺得,是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找尋自己心目中的答案。可以是拍一張的照片,可以是寫一首詩、一篇文章、唱一首歌、拍一部電影、演奏音樂、為公司創造價值。把事情一次又一次做得更好,影響力也會因為能力的進步慢慢變大。哪怕只是影響身邊的人也好,搞不好會有骨牌效應,又或者這是你成為領導者的第一步。
當然,最後最有錢的人就只有那一百個名額,領導者的位置可能也是少數。大多數的我們只希望能夠守護身邊所愛的人,過快樂的生活。我們在台灣這個土地生活,為了快樂,我們需要付出更多關心,關心其他很多問題,如同關心家人一樣,也去了解它,在乎它;我們也需要關心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事件,看似遙遠,事實上和我們息息相關;利用我們享有的資源和自由,學習思考問題和問題之間的關聯和衝突,也許一時半日我們沒有能力解決,但重要的是,我們努力地思考過了。越多人願意獨立地思考,我們就越有力量,不容易被愚弄,也越有可能在問題來到無法解決的地步前,先著手處理。這時候,思考雖然寧靜,但更具有長遠的影響力。
那些站在最前線的人 以及 不停為自己的夢想和心中答案所努力的人
無法想像你們是多麼挫折、多麼害怕又多麼孤單
我覺得很幸運 你們用勇敢告訴我們還有很多的可能性
希望這份精神可以延續
在氣憤之後 在事件之後
讓更多人開始
後來發現,胡晴舫的新書《第三者》的標語,剛好完全反駁《1984》所描述的世界,寫著:
「觀念才是革命,思想就是力量
新的世界裡,無人是真正的孤島」 (註4)我才確定,我們還有機會
註1:作者為喬治.奧威爾(George Orwell),1949年出版
註2:梅竹賽是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兩校之間的競賽,項目包括球類、橋藝、辯論等
2012年因參賽選手的資格爭議,改為全面友誼賽
註3:這個例子純粹是假想的,可能漏洞百出,但實際目的是想要表達有時會面對進退兩難的
決定
註4:《第三人》,作者胡晴舫,2012年9月出版,文字節錄於書背
標籤: 生活反思
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