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ata:blog.pageTitle/>

This Page

has moved to a new address:

http://jiaching.com

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…

Redirection provided by Blogger to WordPress Migration Service

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

[閱讀思考] 孩子需要的家庭教育



环境确实很重要,但在一定年龄之后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。心理学家哈里斯写过一本书《养成假说》。她指出,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,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得多。
節錄自《先放一把火》何帆 

前幾天讀到一篇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,關於父母的愛在教育上的體現(写给无比焦虑的父母们)。我們對孩子嚴厲,替孩子擔心,用盡身邊的資源,找好老師、上補習班、學才藝,無一不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點上。這是我們父母表現對孩子的關愛和照顧,很有「虎媽媽」的形象吧,只是大家嚴厲的程度不同。仔細想想,這樣長大的故事真的聽得很多。

另一個狀況,是單親家庭或是外籍新娘的家庭,因為經濟狀況或文化背景不同,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在這些家庭裡,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也很大。相對於虎媽媽,爺爺奶奶的要求較沒這麼嚴苛,大多希望孩子不要落後其他人太多,都夠乖乖地平安長大。一來是他們在孩子的課業上幫不上太多忙,二來是孩子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,比較容易從學校課業上分心或落後。

這兩種類型揭露了孩子的教育受到很多人影響,身邊的人(爸媽爺奶老師)、學習的環境(學校和補習班)、學習的科目(國英數和各式各樣才藝)、家庭的環境(經濟狀況、氣氛),要「掌控」所有因素變成一個複雜的不可能任務,也讓很多父母苦惱和焦慮。想一想不論是上面提到虎媽媽模式或爺爺奶奶的期待,好像都感受不到這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,孩子可能受到太大的壓力,而過得不開心,又或者家庭的狀況和其他同學有差距,造成心理上的偏差。

好像少了什麼,我們熟習的教育和我們希望孩子得到的教育。



如果你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,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,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。家长管得严,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,但一到了学校,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。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。作为家长,你再上心,再有能耐,也钻不进去。
節錄自《先放一把火》何帆 


我也有這樣的系統,我記得非常清楚。對於身為中小學生的我來說,學校和家庭確實是完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,有不同的規範和行為,甚至說話的用詞都大相逕庭。在學校,身邊的同學會建立成各式各樣的友誼,慢慢結成不同團體。群體生活,每個人說的話做的事,都會互相影響。如果和同學間發生的事情,和家裡的期待相差太多,通常不會告訴父母的,有趣的是,很多時候父母也只會問他們想知道的,像是課上得如何、老師沒有說什麼、下課都在幹嘛。同學間討論的可能是,大家有多少零用錢,誰帶了好玩的新玩意,或是誰喜歡誰,我喜歡誰,福利社賣了哪些新東西。

小孩子很聰明,他知道你想要或不想要什麼,所以也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,如果有些事父母知道後會開始歇斯底里地詢問甚至責罵,這些事通常父母永遠都不會知道,除非事情已經偏差到受學校處罰,才由老師告知。但這些父母不知道的事,恐怕佔據了孩子大部分的思考,有很多學習,特別是社交經驗上,也是從孩子自行從這些思考摸索和養成。

有沒有發現,前一段提到父母的心思和關愛方法,在這一段學校的故事裡,完全只是配角,可能還是找麻煩的那個角色。這是嚴厲管教的一個副作用,因為違反規則和期待,當小孩需要幫助的時候,父母不是第一個他們詢問的對象。這種家裡和學校是兩個世界的狀況,從國小開始一直延續到大學,直到父母意識到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時,再用已經管不動來結束對話。實際上,溝通從來就沒有完整的建立過,一方想要灌輸觀念,另一方有完全不同的事情要煩惱,沒有交集的平行世界,才是家庭教育和學校生活的真實狀況。



 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5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.

學校生活裡,一天花最多時間一起相處的人就是同學們,那個小小社會所發的所有事情,是孩子學習的重要一環,甚至是全部。父母的職責是要幫助小孩學習,但如果沒有先了解孩子在想什麼,任何幫助和關心都會變成額外的負擔。在孩子的學校世界外,又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規範沒有太大意義,反而會變成一道牆,形成另一個世界。孩子在兩個世界穿梭,用自己的理解來學習,誰也沒有幫助到誰,孩子也只學到如何應付甚至是對抗。

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,大概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溝通環境和模式,如果孩子什麼事情都願意告訴你,你才有機會真的幫助到他。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應該是陪伴和對話,再從中提供教導和幫助。沒有在溝通的基礎之下,真的只是各忙各的,還有越演越烈的風險。

試著不要從上到下的命令,從下到上的同理,才是開啟教育的鑰匙。教育的定義是要幫助孩子學習,別低估孩子自行摸索和互相學習的能力,也只有從他們摸索的角度和遭遇的情境來思考,才能真的幫助他們,教導他們。









標籤: ,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