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ata:blog.pageTitle/>

This Page

has moved to a new address:

http://jiaching.com

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…

Redirection provided by Blogger to WordPress Migration Service

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

抹黑宣傳,該如何面對?

引導我聆聽的媒體
這星期ICRT的Taiwan Talk,訪問不同立場的台北市民,分享他們對市長候選人的看法。一個支持柯文哲的受訪者說喜歡柯P提倡的價值和政策,一個支持連勝文的人覺得連的家庭背景在往後政策的執行比較有利。也有中間選民表示兩邊都不好,他也許不會投票。在選舉期間,這是少數幾次聽到客觀的報導。開放式的問題,記者沒有對答案加諸任何偏頗註解,受訪者也平鋪直述表達意見。開車的當下很興奮,享有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,聆聽每一個人的立場很棒。

其中一個受訪者提到:雖然柯文哲呼籲對手不要利用抹黑宣傳,但他仍感覺柯文哲某些回應也不是如此正面,在這個部分,他覺得兩方都做不好。這段話引起個有趣的問題:我們該如何面對抹黑宣傳?

抹黑自己好嗎?
我想:抹黑宣傳如果最後抹黑的卻是自己,那有用嗎? 從商業角度來看,應該會先被老闆訓斥一頓,在政治場上似乎又是另一回事。因為選舉是兩大政派對立,在擁護者偏多的狀況下,想盡辦法留住擁護者比新增支持者更重要。抹黑宣傳要做的是激起大家的情緒,利用兩邊攻擊和反擊來強化對立。

雙方情緒被激起之後,一邊有人說出投XXX就是白癡,原本支持XXX的人當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白癡而更傾向堅持自己的立場。整個過程是很累人的,常常是各說各話,焦點模糊,政治亂象也可以間接讓中立者放棄關心任何一邊,亦即放棄民主。如此一來,即便抹黑的是自己,宣傳也成功了。

網路形象怎麼說
那我們該如何面對抹黑宣傳? 抹黑宣傳在網路行銷裡也有類似的行為,像是雇用假顧客,在線上發表不好的評價。對於壞評價,形像管理專家說(註1),先不要急著回覆,因為GOOGLE演算法會優先列出討論最多的網頁(就像現實生活的炒話題));還有鼓勵更多使用者在線上互動,發表評價(無論好或壞),蓋掉那些假評價。根據這兩點,搬到現實的選舉宣傳,也許也適用。不要幫忙宣傳,還有討論更多理性的話題。

這樣的做法有頭痛醫頭之嫌,為了抵制抹黑而做。也許更應該討論,為什麼抹黑宣傳可以在半年期間,發揮決定性的作用(有用到每次都用)。應當被譴責的策略,卻一次又一次氾濫的出現。根本的原因,我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。

你也一起來聽,一起來說
聽廣播的當下,不同立場的聲音是和諧的,但對於與自己相反的立場,心裡仍有一百個理由想反駁,情緒化也是真的。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,可以想見是個喧鬧的社會。聽不同意見,知道那些我們沒想到的面向,沒有候選人是完美的,我們所看到的也只是自己熟悉的那一面。經過廣泛的討論、分析讓選民去衡量、抉擇。大家的聲音不一定變得一致,但討論中帶來的理性思考,讓投票的力量更大,所謂多數人的意見要在這個前提才能真正體現。為了防止少數人主導言論,要有更多人參與討論,更多一點理性,才有機會辯出真理。

在網路上參與討論、主動發表意見很容易,熱絡的討論是民主發展的力量。現實生活卻是被動的接收資訊多,看媒體聽名嘴,實際主動交流少。網路的訊息被複製到媒體,但討論求證的過程卻留在原地。網路突然被當作分隔線,線上的我們,線外的世界,重疊的部分好像很少。網路的效率不如想像中的美好,實際的行動是唯一拉近彼此思想的機會。

不要放棄權利和希望
民主社會的素養要求高得嚇人,又要包容尊重不同意見,又要抑制自己不被情緒操弄。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,台灣也才剛開始而已。事件性的集結、合作和行動,我們已經證明有這樣的能力了。持續性的力量還得靠結構性的改變,從組織和系統下手,我們期望的這一步會更困難,可能還要再失敗很多次吧。只有抱著無可救藥的樂觀去挑戰和突破,我們才有機會。對此,我依然覺得:還有希望。

加油啊!台灣。

註1: How to Deal with Online Smear Campaigns from Your Competitors
註2:

標籤: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