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HBR in life] 扭轉第一印象 ─信任建立的方法
"我們理解與看待彼此的方式,可能缺乏理性、不完整、沒有彈性,
而且大體上是不假思索的"
(扭轉第一印象, HBR, January-Feburary, 2015)
粗糙的第一印象
在討論第一印象前先想想,什麼樣的場合第一印象有舉足輕重的腳色。可能是面試的時候,素未謀面的主試者要在短短半小時內決定要不要錄取你;可能是和新客戶第一次見面,推銷產品並說服顧客使用自家公司的服務,介紹談話大約不到一小時;也可能是高階主管初次來訪,大約半天的相處,你有機會脫穎而出,引起主管的注意;甚至是商場的合作或談判,在幾次電郵往來後,決定碰頭進行面談。所有的例子中,第一印象會直接影響當下工作對象的認知,也可能產生決定性的後果。而你的目標只有一個;快速地和新面孔建立起信任。
我們幾乎不可能單靠第一印象就讓對方認識完整的自己,更糟糕的是,由於人們對新事物的觀察總是非常粗糙隨便,為了方便快速融入新的環境,很多事情會直接用刻板印象解釋,也就是說,往往人們對你的第一印象和真實的你大相逕庭,而HBR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,藉由了解人們印象形成的過程,從當中幾個重要的元素,來扭轉第一印象,讓人們認識的你更接近真實的你。
印象認知的兩階段三透鏡
文中提到,人們進行印象認知時,有兩個階段和三個重要的觀點。第一個階段,即前面提到的,用明顯的特徵或既有觀點來填空未知的人事物。第二個階段才會透過謹慎觀察、分析來重新修正。從這個角度來想,想要扭轉第一印象,必須要讓對方有意願去重新檢視你,也就是進入第二階段。畢竟第二階段相當花腦力,而人又特別喜歡節省腦力,所以要給對方足夠的動機和注意力,才有機會改變第一印象(註記)。怎麼創造這樣的動機,從接下來的三個觀點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。
作者說人們會透過三個觀點來建構新的印象,分別是信任、權威和自我觀點(文中以三種透鏡來比擬)。 信任觀點裡,最重要的是你的自信和能力。權威觀點則是你能不能提供對方具體的幫助,他需要你甚至非你不可。自我觀點是你們將來能不能站在同一陣營,或是會造成淺在的麻煩和威脅。
知道人們透過這三個觀點來形成印象,對於想要建立好的第一印象或是扭轉壞的第一印象,提供很好的方向,也和其他常見的說法一致。比如說:透過特定的肢體語言建立自信,進而有好的工作表現,即是對方在信任透鏡下,留下好的分數。記得馬雲說過,和政府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就是讓雙方的目標一致,政府需要企業的執行能力,而企業需要法規的支持,這也是權威透鏡和自我透鏡的例子。文中也有一些實例,利用信任、權威、自我這三個觀點當作指標,來達成改變刻板印象的方法。
印象與信任
撇開第一印象,以及兩個階段三個觀點這些冰冷的知識,這篇文章最大收穫,是教我們如何建立信任。特別是在一開始處於劣勢的情形下,如何修復舊有的刻板印象。說穿了,其實就是要有能力,然後時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想。很多時候也都是這樣子的,設計產品也好,發表簡報、溝通討論,這些情境通通都適用。透過文章裡科學的分析,雖然變得複雜一點,但籠統的概念變成詳細的指標,進而發展成可依循的方針,抽象的大問題(如何扭轉第一印象),可以迎刃而解,這就是HBR大部分的時間在做的事情─幫助我們看得更清楚。
文末最後提到建立信任後,人們有機會認識到真實的你。你也因此會感到比較快樂或放鬆,進而產生正面的效果,像是更好的績效或是覺得工作較有意義。但是,怎樣的你才是真實的你呢? 執行工作目標有時候會違背自己的性格,你可能是喜歡指令清楚或具有謙卑的特質,但對於未成形的計畫或需要推銷自己意見的討論,要該怎麼應變? 關於真誠的定義、探索和改變,這個月也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討論,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。
註記:
文章中沒有討論,但我認為認知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間隔時間不一定是間隔很長。間隔可能很短,像面試前的寒暄,或是面試後續的餐會;也可能因為當下的工作,而交互進行著,像是大會議的討論,彼此的發言;又或者相隔非常長,即偶然情形又再次互相合作碰面。
本文為閱讀筆記和感想
閱讀文章為:
"掌握修正誤會的第二次機會─扭轉第一印象"
哈佛商業評論 全球繁體中文版, 2015年1月號, p138~p143
蘇偉信譯自"A Second Chance to Make the Right Impression"


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